激光雷達盤煤系統作為電廠、煤礦等企業煤場儲量計量的“火眼金睛”,依托激光點云技術實現非接觸式三維建模,計量精度可達±1%(傳統人工盤煤誤差約5%-10%)。其使用需兼顧掃描路徑規劃、環境干擾排除與數據建模精度,以下從前期準備到報告生成,詳解全流程操作要點,確保單次盤煤效率提升50%以上。?  
 一、激光雷達盤煤系統使用前的核心準備?  
(一)設備與場景適配核查?  
系統組件確認?  
激光雷達主機:檢查激光發射模塊(波長905nm,符合人眼安全等級CLASS1)、慣導單元(IMU,精度≤0.1°/h)、GPS/北斗定位模塊(定位精度≤1m,差分模式下≤0.1m)是否正常啟動;?  
輔助設備:無人機搭載式需檢查電池續航(單次飛行≥30分鐘)、地面站軟件連接(延遲≤1秒);車載式需確認車輛制動系統(掃描時駐車穩定)、雷達支架剛性(無晃動)。?  
煤場環境評估?  
干擾排除:避開暴雨、大霧(能見度<50m)、強電磁環境(如高壓線纜30m內),避免激光信號衰減或定位漂移;?  
邊界確認:明確煤場范圍(用GPS標記煤堆邊緣、圍墻、設備等邊界點),移除掃描范圍內的移動障礙物(如鏟車、人員),靜態障礙物(如輸煤棧橋)需標記為“非煤區域”。?  
(二)參數與路徑規劃?  
掃描參數設置?  
點云密度:根據煤堆精度要求選擇(常規盤存設50-100點/㎡,精細計量設200點/㎡),點云間距越小,建模越精細但數據量越大(10萬㎡煤場約生成5-10GB數據);?  
掃描范圍:激光雷達水平視場角360°,垂直視場角-20°~+90°,確保覆蓋煤堆頂部(最高處)至底部(與地面銜接處),無掃描盲區。?  
路徑規劃技巧?  
無人機掃描:按“螺旋環繞+往返航線”規劃,航線高度距煤堆頂部5-10m,相鄰航線間距≤激光點云間距的1.5倍(避免漏掃);?  
車載掃描:沿煤場邊緣與內部通道行駛,行駛速度≤5km/h,每50m停頓10秒(靜態掃描增強細節),確保雷達始終朝向煤堆主體。?  

 
 
二、激光雷達盤煤系統數據采集操作流程?  
(一)設備架設與校準?  
基準定位校準?  
靜態校準:在煤場平坦區域放置控制點(已知坐標的GPS標靶),激光雷達掃描標靶3次,定位偏差≤0.05m(超差需重新校準慣導);?  
動態校準(車載/無人機):啟動前進行IMU零偏校準(靜置10分鐘),GPS信號弱時啟用北斗雙模定位,確保軌跡連續性(無跳點)。?  
掃描執行規范?  
啟動順序:打開地面站軟件→連接激光雷達→初始化設備(等待“就緒”提示)→執行預掃描(10秒,檢查點云是否正常生成);?  
過程監控:實時查看點云預覽圖,重點關注煤堆邊緣、凹陷處是否有完整點云(如發現漏掃,標記位置后續補掃),無人機掃描時保持與地面站通訊穩定(信號丟失時自動返航)。?  
(二)數據采集注意事項?  
特殊區域處理?  
高大煤堆:分多層掃描(底部1-2m、中部5-10m、頂部),避免頂部因角度過大導致點云稀疏;?  
不規則煤堆:對“山形”“錐形”等異形煤堆,增加掃描點密度(如在坡度變化處加密航線),確保三維建模時曲面平滑。?  
安全操作禁忌?  
無人機禁飛區:遠離機場、高壓線(距離≥50m),飛行時避開人員(下方無作業人員);?  
車載掃描:駕駛員與操作員分工明確,駕駛員專注行車安全,操作員監控掃描狀態,禁止邊駕駛邊操作設備。?  
三、數據處理與儲量核算?  
(一)點云數據預處理?  
數據清洗?  
去噪:刪除離群點(與周圍點距離>0.5m的孤立點)、地面點(用地面擬合算法分離)、非煤物體點(如設備、雜草),保留純煤堆點云;?  
拼接對齊:多趟掃描數據通過GPS軌跡或控制點拼接,拼接誤差≤0.1m(用點云配準軟件驗證,重疊區域點云偏差≤0.05m)。?  
三維建模?  
網格生成:將點云轉化為三角網格模型(網格大小≤0.2m),填補小面積漏洞(≤1㎡的區域用周圍點插值);?  
紋理映射(可選):結合相機拍攝的煤堆照片,為模型添加紋理(便于直觀識別煤堆形態)。?  
(二)儲量計算與報告生成?  
體積與重量計算?  
體積計算:采用“水平面法”或“斷面法”,以煤場地面為基準面,計算模型與基準面之間的體積(精度±0.5%);?  
重量換算:輸入煤的堆積密度(按實測值,如褐煤0.8-1.0t/m³,煙煤1.0-1.4t/m³),系統自動計算總重量(重量=體積×密度)。?  
報告內容?  
基礎信息:盤煤時間、煤場名稱、掃描設備型號、密度值;?  
數據成果:總儲量(精確至0.1噸)、三維模型圖(可旋轉查看)、各分區儲量(按煤堆分區統計)、與上次盤煤的差值(損耗或增益);?  
精度評估:標注點云覆蓋率(≥95%)、計算誤差范圍(±1%),附原始點云數據(可追溯)。